中脘穴

胸腹部穴 中医艾灸网 浏览(61)

概述

  • 定义:属任脉,具有和胃健脾、通调腑气等功效。
  • 位置:位于上腹部,当前正中线上,脐中上4寸。
  • 主治:常用于胃脘痛,腹胀,腹中包块,泄泻,便秘,不思饮食,呕吐;黄疸。

中脘穴属任脉,为胃之募穴,八会穴之腑会。位于上腹部,脐中上4寸,当前正中线上。其位置相对于上脘、下脘二穴而言居中。脘,胃腔也,本穴内应胃中,即近于胃小弯处,故名中脘。

中医师如何定位中脘穴?

  • 中脘穴在上腹部,脐中上4寸,前正中线上。
  • 按照骨度分寸法,从剑突尖到脐中共8寸,中脘穴位于中点的位置。
  • 胸骨位于胸前部正中,胸骨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,称为剑突。剑突末端即为剑突尖。

如何快速定位中脘穴?

  • 仰卧位,剑突尖与脐中连线中点即为中脘。
  • 简便取穴的方法适用于日常按摩、拔罐、艾灸等部分操作中的取穴要求不需精准时运用。如果采用针刺、点穴、部分拔罐、艾灸等操作时,则需要仔细揣穴、精准定位。

功效作用

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,通调腑气等功效。通过针刺进行穴位刺激,可缓解胃脘痛,腹胀,腹中包块,泄泻,便秘,不思饮食,呕吐;黄疸等症状。

如何对中脘穴进行治疗操作?

  • 直刺0.8~1.2寸。
  • 针刺前对相关器具进行消毒,应观察患者的机能状态和体质状态,确定针灸治疗量。
  • 针刺前医师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,清水冲净后用75%乙醇棉球对医生双手以及穴位皮肤处常规消毒。
  • 注意,针刺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操作进行,切勿自行操作。

中脘穴的作用功效是什么?

和胃健脾,通调腑气。

中脘穴主治哪些病症?

消化系统病症:胃脘痛,腹胀,腹中包块,泄泻,便秘,不思饮食,呕吐;黄疸。

生活保健

中脘穴在日常保健中常可通过合理按摩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改善胃痛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腹泻等胃肠疾病,具体操作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。

如何对中脘穴进行按摩?

  • 在医生指导下按揉中脘穴可以改善胃痛、胃胀、腹泻、便秘等病症。
  • 仰卧位,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中脘穴约30秒,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。
  • 点揉的力度要均匀、柔和、渗透,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,以局部出现酸、胀感觉为佳。

如何对中脘穴进行艾灸?

  • 在医生的指导下艾灸此穴能有效改善导致的焦躁症状,改善健忘。同时对治疗腹胀、呕吐、便秘、黄疸等病症有积极作用。
  • 取厚约3毫米姜片或药饼,直径2~3厘米,针刺数孔,艾炷置于上,灸5~7壮。 或取一段艾条,点燃艾条一端,温和悬灸10~15分钟。 或将艾条放于艾灸盒内,将燃着的艾灸盒放于中脘穴上,灸治10~15分钟。
  • 艾条温和灸中脘穴5~10分钟,1次/天;直接灸(宜用无瘢痕灸)5~7壮,以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无灼痛为宜。
  • 艾灸过程中观察燃烧后的灰烬较多时,应及时清理,避免灰烬掉落引起烫伤。艾灸后可适当补充水分。
网站声明:本站内容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,仅作科普用途,具体病症请咨询中医师或相关医疗机构。
文章名称:《中脘穴》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aijiu8.top/540.html
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,经整理后用于艾灸康知识分享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