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
- 定义:是“足少阴肾经”的井穴。肾属水,喻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,故以为名。
- 位置:位于足底,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。
- 取法:约当足底第2、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交点凹陷中。
- 主治:头痛、眩晕、癫狂、小儿惊风、失眠、小便不利、咽喉肿痛、足心热等。
涌泉穴,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(井穴),在人体足心凹陷处。
肾在中医理论中属水,而“涌泉”之名形象地描述了水从地下涌出的状态。足底位于人体最低处,象征着“地”,经脉中的气从足底发出,如同地下的泉水涌出,因此得名“涌泉穴”。
中医师如何定位涌泉穴?
涌泉穴位于足底,具体位置是当把脚弯曲,脚趾向内卷时,足心最凹陷的地方。大约在足底第2、3脚趾蹼缘和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的凹陷中。

如何快速定位涌泉穴?
弯曲脚趾时,足心会有一个明显的凹陷,此处就是涌泉穴的位置。
注意: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、拔罐、艾灸养生防病时运用。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,需要医生依据病情做出专业判断后使用。
涌泉穴附近有哪些组织?
涌泉穴的解剖层次从浅到深依次为: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足底腱膜(跖腱膜)→第 2 趾足底总神经→第 2 蚓状肌。
- 皮肤:位于最表层。
- 皮下组织:位于皮肤下方,包含脂肪和结缔组织。
- 足底腱膜(跖腱膜):是支撑足底结构的重要组织。
- 第2趾足底总神经:支配足底感觉和运动的重要神经。
- 第2蚓状肌:足底肌肉之一,参与脚趾的运动。
涌泉穴浅层分布着趾短屈肌腱、趾长屈肌腱、第 2 蚓状肌以及足底内侧神经分支;
深层有骨间肌,还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,以及趾足底总神经、第 2 趾足底总动、静脉。
了解这些解剖结构,有助于在刺激穴位时,掌握合适的力度和深度,避免损伤周围组织。
功效作用
涌泉穴,是人体的重要穴位,具有多种功效,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方法刺激涌泉穴,可以治疗如头痛、目眩、失眠,咯血,便秘等病症。
如何对涌泉穴进行治疗操作?
进行涌泉穴的针刺治疗时,临床通常采用直刺法,刺入深度约为0.5-1寸(约1.5~3厘米)。需要注意的是,针刺时要特别小心,避免刺伤足底动脉弓。此外,涌泉穴也可以进行艾灸治疗。
针刺的具体操作方法:
- 进针:患者保持平躺,双腿自然伸直放松。医生确定涌泉穴位置后,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,使用毫针直刺0.5-1寸深(约1.5-3厘米)。当患者感觉到有点酸、麻、胀等感觉时就说明“得气”了,即找到了涌泉穴。
- 行针:进针到合适深度后,可进行上提下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。针刺频率一般每分钟 60-90 次左右,每次行针时间约 1-2 分钟。
- 留针:行针完毕后,将针留在穴位内一段时间,一般留针 20-30 分钟。留针期间可根据需要再次行针,以增强针感和治疗效果。
- 涌泉穴进行针刺的注意事项:孕妇、皮肤破损或感染者、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、高热昏迷者、极度疲劳和饥饿状态者、对针刺有严重恐惧或过敏者、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不应进行针刺操作。
涌泉穴的作用功效是什么?
- 当人处于晕厥、昏迷等失去意识的状态时,刺激涌泉穴可以帮助人体恢复意识,使人从昏迷状态中苏醒过来,如中暑、中风昏迷等紧急情况。
- 涌泉穴可以清除身体内的热邪,使人的精神状态恢复平静、安宁。当心里烦躁、难以入睡时,刺激涌泉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相关症状。
- 涌泉穴可以使向上逆行的、不正常的气,恢复正常向下运行。例如,刺激涌泉穴可以缓解呕吐、打嗝等症状。
- 涌泉穴还可以疏通人体的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,通过按摩或针灸该穴位可以缓解因经络不通而导致的疼痛、麻木等。
涌泉穴主治哪些病症?
- 急症和神志类病证:通过刺激涌泉穴,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志,缓解头顶部位的疼痛、失眠、眩晕、昏厥、中暑、中风昏迷、精神失常,儿童因高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抽搐等病症。
- 泌尿系统病证:按摩或针灸涌泉穴,对排尿困难或尿量减少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。
- 消化系统病症:对于便秘、胃痛、消化不良等病症,刺激涌泉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,改善消化功能。
- 肺系病证:涌泉穴还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咯血、口干舌燥、声音嘶哑、咽痛、目眩眼花、气喘等,缓解肺部炎症和不适感。
- 局部病症:涌泉穴对于足底发热、腿抽筋、下肢麻木无力、下肢瘫痪以及癔病等局部病症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
生活保健
涌泉穴是临床上常用的急救穴位,《针灸资生经》中提到,涌泉穴与膏肓、足三里并称为“治杂病三穴”,几乎可以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,可以进行按摩、艾灸、拔罐及刮痧等,治疗神经系统疾病、精神性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,但需注意的是,进行以上操作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如何对涌泉穴进行艾灸?
涌泉穴可以采用直接灸、隔物灸(如隔姜灸、隔盐灸)、器具灸等方法进行艾灸,艾灸涌泉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,有助于缓解疲劳、改善睡眠质量,增强免疫力。常用艾灸涌泉穴的方法有直接灸、间接灸、隔物灸、器具灸等。
- 直接灸: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涌泉穴上方,距离皮肤约2-3厘米,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但不烫为宜,保持此距离,灸约10-15分钟。
- 隔姜灸:将切好的姜片放到涌泉穴上,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,以便热力更好地渗透。将点燃的艾条悬于姜片上方,距离姜片约2厘米,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但不烫为宜,保持此距离,灸约10-15分钟。
- 隔盐灸:将研成细末的食盐铺在涌泉穴上,厚约0.5厘米,范围略大于艾炷(用艾绒制成的一种供灸法的材料)底面。将搓好的艾炷放到食盐上,用胶布或绷带固定,防止艾炷滚落。等艾炷燃烧到患者感觉温热但不烫时,用镊子夹去残灰,再放上新的艾炷继续灸,每次灸约3-5个艾炷。
- 器具灸(以艾灸盒为例):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内,调整艾条与皮肤距离,使热力能够均匀地渗透到穴位。将艾灸盒放到涌泉穴上,用带子或绷带固定,防止艾灸盒移动。每次灸约15-30分钟,根据个人耐受程度适当调整。
- 注意事项:
- 艾灸前准备:确保环境通风良好,避免烟雾积聚。艾灸前清洁双脚,保持皮肤干净。
- 艾灸后护理:艾灸后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艾灸后不宜立即洗澡,建议至少等待半小时以上。如出现红肿、水疱等异常情况,应及时就医处理。
文章名称:《涌泉穴》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aijiu8.top/586.html
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,经整理后用于艾灸康知识分享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