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海穴

上下肢穴 中医艾灸网 浏览(13) 评论(0)

概述

  • 定义:是“足太阴脾经”的重要穴位,具有调经统血,凉血止痒的功效。
  • 位置:在股前区,髌底内侧端上2寸,股内侧肌隆起处。
  • 主治:、经闭等妇科病;荨麻疹(瘾疹)、湿疹、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等。

血海位于股前区,髌底内侧端上2寸,股内侧肌隆起处,是“足太阴脾经”的重要穴位。此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,尤为擅长治疗血证,为“血之海”,故名血海。

中医师如何定位血海穴?

  • 在股前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股内侧肌隆起处。
  • 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,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为18寸,可据此判断2寸并取穴。

如何快速定位血海穴?

  • 患者正坐屈膝垂足,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,第2至第5指向上伸直,拇指与其他4指约呈45°斜置,拇指尖下是穴。对侧取法仿此。
  • 简便取穴的方法一般在日常按摩、拔罐、艾灸等养生保健时运用。如果治疗疾病时,则需要精准定位。

血海穴附近有哪些组织?

血海穴在股骨内上髁上缘,股内侧肌中间。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、大隐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股动、静脉的肌支和股神经的肌支。

功效作用

血海穴有调经统血,凉血止痒的功效,通过针刺操作可治疗月经病、血热性皮肤病、膝关节疼痛等疾病。

如何对血海穴进行治疗操作?

  • 毫针直刺,深度为1.0~1.5寸。
  • 针感一般为局部酸胀,可放散至膝关节,或使局部肌肉抽动,或向髂部扩散。针刺手法可用补法、泻法或平补平泻法。
  • 针刺前,医生应对相关器具与操作手进行消毒,观察患者的机能状态和体质状态,确定相关治疗量。
  • 注意,针刺必须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,切勿自行操作。

血海穴的作用功效是什么?

调经统血、凉血止痒。

血海穴主治哪些病症?

  • 妇科病症: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功能性子宫出血等。
  • 皮肤科病症:荨麻疹,湿疹,神经性皮炎,皮肤瘙痒等血热性皮肤病。
  • 局部病症:膝关节疼痛,股内侧痛,下肢内侧痛等。
  • 男科病症:睾丸炎等。
  • 其他病症:贫血等。

生活保健

血海穴在日常保健中常用于防治月经病,对女性皮肤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。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按摩、艾灸、拔罐、刮痧等方法进行调理。

如何对血海穴进行按摩?

  • 日常按摩可缓解痛经症状,并对皮肤状况有改善作用。
  • 准确定位血海穴,同时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或进行局部敲打,每次左右两穴各按摩1~3分钟。
  • 以自觉穴位处轻微酸胀为度,不可用力过大,以免损伤局部皮肤、肌肉。

如何对血海穴进行艾灸?

艾灸血海穴可以调治血证、皮肤病,如月经不调、崩漏、荨麻疹等。一般采取温和灸的方法。具体操作为:

  • 选用普通清艾条,手持艾条,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血海穴,距离皮肤2~3厘米处进行熏灼,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。一般每次每穴灸10~15分钟,以穴位处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
  • 艾灸过程中,若患者感觉灼痛,可将艾条稍抬起或向旁边移动,待局部灼热缓解后,再继续回位进行施灸。若遇到血海穴局部知觉减退者,医者可将食、中两指,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以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,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,防止烫伤。
  • 艾灸过程中,要注意观察,若燃烧后的灰烬较多时,应及时清理,避免灰烬掉落引起皮肤烫伤或引发火灾。
  • 一般空腹、过饱、极度疲劳和对艾灸恐惧者,应谨慎施灸。
  • 艾灸后可饮用适量温水,以补充水分。艾灸的穴位处半日内不宜沾冷水。
  • 若施灸过量,时间过长,局部可能出现水疱。小疱不要擦拭,可任其自然吸收;如水疱较大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。

特殊人群用血海穴进行日常保健有何特殊注意事项?

孕妇需慎重,一般不在血海穴进行刺激。

穴位配伍

血海穴可与关元、三阴交、太冲、隐白、曲池等穴位配伍。

血海穴常与哪些穴位配伍?

  • 配关元、三阴交、地机,治月经先期。
  • 配中极、三阴交、地机、次髎、太冲,治气滞血瘀之痛经。
  • 配中极、三阴交、合谷、阴陵泉、丰隆,治痰湿阻滞之经闭。
  • 配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、太冲,治血瘀之崩漏。
  • 配曲池、合谷、委中、膈俞,治荨麻疹。
  • 配曲池、阴陵泉、风市、阿是,治湿疹。
  • 配曲池、合谷、太冲、阿是,治毒聚瘀结之扁平疣。
  • 配曲池、膈俞、阿是,治带状疱疹。
  • 配颧髎、合谷、三阴交、阿是、太冲,治气滞血瘀之黄褐斑。
  • 配梁丘、内膝眼、犊鼻、阴陵泉、阳陵泉,治膝骨

源流发展

血海穴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,血海穴在唐代以前主要用于治疗妇人血证,宋代以后主治病证扩展到各种血证及皮肤病,现代临床应用中血海穴的主治范围更加广泛,可治膝骨关节病、淋病综合征等。

血海穴在中医古籍上有何记载?

  • 皇甫谧·西晋《针灸甲乙经·卷三》:“血海,在膝膑上内廉肉白际二寸半,足太阴脉气所发,刺入五分,灸五壮”。
  • 李榳·明《医学入门·治病要穴》:“血海主一切血疾及诸疮”。
  • 杨继洲·明《针灸大成·灵光赋》:“气海血海疗五淋,中脘下脘治腹坚”。
网站声明:本站内容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,仅作科普用途,具体病症请咨询中医师或相关医疗机构。
文章名称:《血海穴》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aijiu8.top/819.html
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,经整理后用于艾灸康知识分享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评论 0
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